贴近企业现实、模拟企业真实情境……这些已成为职教界的共识。那么在职业教育越来越“走近”企业的今天,有个问题也许需要引起思考——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界限在哪里?就此采访了职教专家和企业界人士。
“职业教育不够‘职业’!”作为企业界人士,德利得物流总公司运营总监恽绵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这一观点。不过,在批评的同时,他也很有热情地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,连续3年担任中职组物流技能大赛总裁判长。
“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不是要把尖子生选拔出来,而是要以此引领办学,转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。”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校长李建成说,技能大赛的项目都是职业院校、企业和职教研究机构一起研究设计出来的,现在很多职业院校都主动把大赛的理念和内容内化到课程和教学中,使得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企业实际。
除了硬件设施,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不断向企业“看齐”,比如,专业教师每隔3年就要去相关企业,以“全脱产”的方式学习1年;每年引进教师也优先考虑那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;为企业设立订单班,对口培养学生。
这个观点得到了北京物资学院教授崔介何的赞同。他认为,职业院校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,首先要尊重专业自身特点以及教育规律,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企业的人才需要。如果只是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标准,就会导致职业教育的“短视”行为。
“在进行校企合作时,职业院校要看清自身优势,并善于结合企业需求,借鉴企业的长处。”崔介何说,职业院校在基础知识普及、基本理论传授,以及学生思想品德、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都有着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。
“我们挑选人才,不仅看技能水平,更看重专业发展潜力。相比之下,技能可以在入职以后继续得到提升,但专业发展潜力不是企业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,要靠学校的长期系统培养。”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职教行业部总监张鹏说。
企业界人士认为,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瞄准现代企业的实际所需,这既是对学生成长负责,也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。但校企合作并不意味着两者趋同,职业院校在向企业“看齐”的同时,要注意把握好自身发展定位,不可盲从。